在城市交通體系中,電動自行車憑借其便捷性與經濟性,成為了 3.5 億國人出行的首選 “最后一公里” 解決方案。然而,隨著保有量的急劇攀升,充電難題與安全隱患日益凸顯,成為城市治理的棘手挑戰。近期,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行業動態頻出,無論是政策端的強力規范,還是市場層面的積極探索,都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政策規范價格,讓充電消費更透明
電動自行車充電收費亂象,一直是居民投訴的焦點。在廣州某小區,公共區域充電價格高得離譜,服務費竟是電費的 3 - 4 倍,居民單次 8 小時充電費用超 5 元。北京等地同樣存在費用高、計費不透明等問題。為整治亂象,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市場監管總局早在 2024 年 6 月就聯合發文,要求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,充電設施運營單位全面實現充電電量單獨計量,明確區分電費與服務費并分別標價。北京更是推行 “以獎代補”,鼓勵運營單位將服務費控制在電費以下。盡管如此,仍有部分企業無視政策,違規操作屢禁不止。近期,河北衡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桃城區分局、深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紛紛開展專項檢查,嚴查充電樁價格公示情況,打擊不明碼標價、違規收費等行為,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,保障政策落地。
安全至上,推動技術與模式創新
電動自行車充電引發的火災事故頻發,僅 2023 年國內就接報 2.1 萬起,2024 年一季度同比上升 35.9%。慘痛的教訓促使行業將安全置于首位,從多方面尋求突破。一方面,技術升級成為關鍵。無線充電技術憑借安全、便捷、智能化等優勢嶄露頭角,其通過電磁感應傳輸電能,避免了短路、火花等隱患,實時監測功能進一步保障充電安全。另一方面,運營模式不斷創新。廣州公交集團二運公司下屬運電公司試點 “樁 + 柜” 一體化運營模式,在茅崗充電站配備智能消防系統、智慧煙感與高清監控,實現電池分類管理,為解決充電安全難題提供了新思路。
供需兩端發力,提升公共服務效能
解決充電難題,根本在于提升公共服務效能,從供給與需求兩側協同推進。在供給側,各地積極推進充電樁建設。北京市成績斐然,截至目前,全市累計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接口 137.9 萬個,提前超額完成任務,實現居住區集中充電設施全覆蓋。同時,通過普查消隱提升存量設施安全,規范數據接入提升管理水平。在需求側,降低充電成本、提高便利性成為關鍵。北京市以惠民理念將每度電總費用維持在 1 元左右,并通過多項舉措降低建設成本、規范收費行為。此外,“以換代充” 的新模式也在探索推廣,江蘇昆山建成 443 個智能換電柜,形成 “500 米服務半徑” 網絡,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續航解決方案。
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行業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,政策規范與市場創新雙輪驅動,有望破解長期以來的充電困局。未來,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、監管的不斷強化以及運營模式的日益完善,電動自行車充電將更加安全、便捷、經濟,為城市綠色出行提供堅實保障,真正成為便民利民的 “安心樁”“幸福樁” 。